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夜曲

张仲素 张仲素〔唐代〕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响:鸣叫。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赏析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赏析二

  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创作背景

  张仲素于公元798年(贞元十四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张仲素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猜您喜欢
赏析

宫中行乐词 其三

李白李白 〔唐代〕

卢橘为秦树,蒲萄出汉宫。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

笛奏龙鸣水,箫吟凤下空。君王多乐事,何必向回中。

赏析 注释 译文

老子·八章

佚名佚名 〔先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赏析 注释 译文

富贵不能淫

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及其弟子 〔先秦〕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赏析 注释 译文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别离

刘庭信刘庭信 〔元代〕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赏析 注释 译文

折桂令·拟张鸣善

倪瓒倪瓒 〔元代〕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
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赏析

【中吕】上小楼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九日山中

白云与俱,青山无数。笑脱纱巾,卧品琼箫,醉解金鱼。尽一壶,酒再沽,不知归路,惜黄花翠微深处。

茅山书事

蕉风半箑,藤花一架。剑气穿云,丹光漏月,饭颗蒸霞。枣似瓜,酒满斝,仙翁留话,鹤飞归隐居松下。

湖上

松风满身,莲花古寺。凉月婵娟,翠羽参差,小屋茅茨。酒醒时,争赋诗,西湖清思,访孤山爱梅处士。

春思十五首

屏山倦倚,眉尖蹙翠。怪煞书迟,盼得人回,又怕春归。绣枕推,初睡起,忧心如醉,问西国海棠开未?

春光未归,佳人沉醉。庭院深深,杨柳依依,燕子飞飞。玉漏迟,翠管吹,绿情红意,月儿高海棠初睡。

荒园数亩,寒梅几树。废沼鸣蛙,疏篱吠犬,夜月啼乌。载乘舆,槌画鼓。兰舟何处?泣西风翠芳人去。

东风酒家,西施堪画。打令续麻,攧竹分茶,傍柳随花。不上马,手厮把,传情罗帕,小红楼断桥直下。

寒潭玉龙,仙山幺凤。春到南枝,人在西楼,笛怨东风。曲未终,酒不空,罗浮仙梦,月黄昏暗香浮动。

离愁自解,芳心无奈。燕亸金钗,翠冷罗鞋,风去瑶台。春又来,花自开,苏娘何在?玉骢西涌金门外。

花开后土,鹤鸣仙柱。明月高楼,临都老树,落日平芜。翠袖扶,醉老夫,金盘香露,教吹箫玉人何处?

前程万里,相思两地。燕国天寒,吴江月冷,楚岫云迷。绣幕围,锦帐垂,朱门深闭,燕来也那人归未?

湘皋二妃,瑶池相会。不御铅华,尽解红衣,半露冰肌。白凤飞,翠盖攲,玉簪斜坠,粉云香一奁秋意。

谁家艳姝?大然洛浦。秒水芙渠,春风笑语,道样妆梳。为交甫,解佩珠,花前相遇,紫云深彩鸾仙去。

寒食禁烟,寻芳人倦。醉墨银笺,新词罗扇,小袖金鞭。最可怜,信杳然,苍苔庭院,想桃花去年人面。

阳关画图,高唐词赋。水远色沉,节去蜂愁,月冷鸾孤。尽酒壶,洒泪珠,长亭西路,鹧鸪啼夕阳红树。

云萍浪梗,杨花心性。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一样离情。搊锦筝,合凤笙,无心闲听,为相思玉人成病。

云屏几宵?华青一觉。翠管声乾,青写信杳,玉蕊香销。苏小小,张好好,千金买笑,今何在玉容花貌?

西湖晚凉,凭阑凝望。人过莲船,桥横柳浪,酒卷荷觞云锦张,水镜香,波光摇荡,鹭鸶儿钓鱼矶上。
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_湖上晚眺林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湖上晚眺

林君复先生故居,苏子瞻学士西湖。六月天,孤山路,载笙歌画船无数。万顷玻璃浸玉壶,夕阳外荷花带雨。

晚春席上

客坐松根看水,鹤来庭下观棋。小砚香,残红坠,竹珊珊野亭交翠。相伴闲云出岫迟,题诗在呼猿洞里。

赏析 注释 译文

齐天乐·会江湖诸友泛湖

吴文英吴文英 〔宋代〕

曲尘犹沁伤心水,歌蝉暗惊春换。露藻清啼,烟梦淡碧,先结湖山秋怨。波帘翠卷。叹霞薄轻绡,汜人重见。傍柳追凉,暂疏怀袖负纨扇。
南花清斗素靥,画船应不载,坡静诗卷。泛酒芳筩,题名蠹壁,重集湘鸿江燕。平芜未剪。怕一夕西风,镜心红变。望极愁生,暮天菱唱远。
赏析 注释 译文

如梦令·满院落花春寂

杨冠卿杨冠卿 〔宋代〕

满院落花春寂。风絮一帘斜日。翠钿晓寒轻,独倚秋千无力。无力。无力。蹙破远山愁碧。
赏析 注释 译文

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陈亮 〔宋代〕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 2023 古诗词百科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